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资讯>企业之窗> 上海建工:科创转型开新局,让传统行业不传统

上海建工:科创转型开新局,让传统行业不传统

分享到:
评论
摘要:

张江科学城,上海在建最高双子楼“张江科学之门”即将封顶,刷新区域高度;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已完成核心部件超导加速模组样机的总装,计划2025年建成;黄浦江畔,国内最大...

张江科学城,上海在建最高双子楼“张江科学之门”即将封顶,刷新区域高度;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已完成核心部件超导加速模组样机的总装,计划2025年建成;黄浦江畔,国内最大规模人工仿自然山林雏形初显,成为城区黄金地段独特生态空间;选址临港新片区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启用数月,定位为“世界级的新时代重大前沿科学策源地”;位于甘肃武威的第四代核反应堆——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实验堆历经3年多建设已基本完成;青岛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调试线建造完成……

在这片热土之上,科技元素处处涌动,推动科创策源、引才聚智的宏伟蓝图徐徐铺展。当城市加快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建工紧随步伐,将服务国家战略、城市发展和自身成长结合,积极推动科技转型,开启企业新发展。

“上海建工早在‘十三五’期间就提出了数字化转型方向,拥有一大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自主核心技术,多次刷新中国乃至世界工程建设新纪录。”上海建工总工程师陈晓明表示,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作为中国建筑行业的国家队,上海建工将坚持倡导“工程师气质”,聚焦重大工程建设,探索各项专业技术的内在规律,努力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生产效率,为集团打造世界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

塑造城市名片—自研核心技术奠定行业领先地位

今年是上海建工创立70周年。70年来,一批批烙着时代印记的超级工程和地标建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拔地而起,也造就了卓越品牌。

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超高层建筑技术,是上海建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得益于数十年的持续积淀。1955年,由上海建工前身上海市建工局主持建设的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工程施工采取较先进的高层成套移动脚手架、箱形基础施工等技术,创下若干“全国第一”。30年后,上海建工实现自我突破,以上海商城项目刷新沪上最高楼纪录,为我国早期施工技术发展作出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上海建工在全国最早突破400米高楼建设,通过“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广州塔”等项目,形成了成体系的、自主研发的超高层建造技术。目前,中国两个超过600米的建筑都出自上海建工之手。

在创下中国最高楼建造纪录后,上海建工的超高层建造技术水平仍在发展进步。如今,围绕超高层建筑建造的数字化、工业化及智能化建造技术与装备等领域和方向,以实现安全、高效、绿色和智能为目标导向。

在徐家汇中心、张江科学之门等超高层地标工程中,上海建工研发的大承载力筒架支撑体系及配套装置系统,大幅节省大型塔机施工钢材用量,同步提升施工装备的协同一体性和施工效率。

在陈晓明看来,科技转型不只是攻克一项顶尖技术难题,而是要提高生产效率,赋能传统业务。以工业化建造技术为代表的核心技术,集中展示了上海建工的转型方向。

2022年11月,由上海建工承建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达6.5万平方米。在2022年疫情影响停工近3个月的不利条件下,上海建工在4个月超短工期内完成了4.3万平方米超大体量室内精装修施工。

这一“极限操作”由旗下装饰集团完成,总工程师连珍表示,会场室内精装修工程是数智建造的全面展现,突破由基层到面层的深度集成化和全面工业化应用,使得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会议中心完成毫米级精度精益建造。其中,研发的超大墙顶一体化涡轮扭曲板造型单元体系已经申请集团自有知识产权;会见厅墙面石材安装使用了研发的超大型墙面板块高精度智能遥控安装机器人与智能化机械手臂,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原本需要3人搬运的作业现在仅需要1人完成移动和安装,提升超大板块石材墙面安装效率超2倍。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上海建工加强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创新策源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做强做优做大建筑主业的基础上,坚定培育新兴产业。近年来,上海建工在数字化技术领域不断拓展,基本形成了关于数字化技术和管理的系统。尤其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让建设的技术和管理有了整体提升。

拓展新兴业务—研发力量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打破传统产业路径,上海建工在持续做强做优做大“设计咨询、建筑施工、城建投资、房产开发、建材工业”五大事业群的同时,大力培育“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等六大新兴业务,为企业谋求新的成长空间。

自“十三五”以来,六大新兴业务均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等业务的年增长率均超20%。其背后,有一批与之相对应的新兴业务领域的研发平台,形成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2年,在上海虹口、有着88年楼龄的英国哥特复兴风格和装饰艺术派风格老建筑——雷士德工学院,经过上海建工工程师们近一年的巧手修缮,在近期整体完工、惊艳亮相。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总工程师朱毅敏介绍,数字化技术全面介入修缮过程,遵循以存其真、修旧如故的原则,过程中遍寻图纸、材料、匠人,用3D扫描、BIM等技术对全屋进行数字化建模。

老建筑与新工艺的融合,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在BIM技术、云计算、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介入后,上海建工在数字化测绘、查勘、修缮施工、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运维管理的完整链条上全面发力,形成了商场建筑、医院建筑、住宅建筑、历史建筑、展馆建筑、道路桥隧和地下空间等多个应用场景。

一批地标建筑通过城市更新焕发生命力。北外滩世界会客厅外立面清水砖风貌复原工程,是上海建工利用城市更新建造技术开拓新兴业务的典范。自主研发的拆除机器人,在锦沧文华大酒店改扩建工程中得到应用,单构件最大载重量达5吨,提高了施工工效。在上海展览中心近20年来首次大规模更新改造中,上海建工运用全过程数字化精确勘测技术,逐一拆卸复原2024块紫板,以精准还原钢塔效果,总修缮面积近7万平方米。老旧里弄春阳里,基于数字技术开展里弄建筑结构整体置换下的更新改造、风貌特征部位修复传承、内部空间功能升级完善,既保留了石库门的味道,又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

“每年城市更新业务增量约500亿元,现在集团持有合同达到1500亿元左右,整个业务的增量非常明显。”陈晓明表示,近年来,上海建工革新城市更新理念,“不停航、不停业、不拆迁、不封路”,完成了近百个历保文保建筑、工业遗存、商业设施、桥梁隧道、老旧小区等更新改造工程。

整合环境修复业务板块,上海建工大力拓展水利水务产业,以生态环境业务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水土联动”“水岸联动”的互动发展模式。

关于科技创新对业务拓展的影响,上海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磊感受颇深:“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壤污染的修复,把污染的土壤修复成标准的土壤;二是无废城市的标准化推广,即将废弃物资源化之后进行循环利用;三是土壤改良,把标准的土壤升级成更优质的土壤。”

如,桃浦603地块作为上海地区污染体量最大、治理难度最高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成功修复21万立方米污染土及约13万立方米污染地下水,通过土壤修复成套技术的应用,节省造价5000万元及两年工期。由上海建工环境科技公司打造的南大土壤修复工厂,主要服务于南大地区各类规划地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目前年处理能力已达15万到20万立方米,入选2022上海标准化试点项目,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样板。

如今,集团已经基于50多项修复工程实践,形成包括多相抽提、原位(异位)热脱附、原位化学氧化(还原)、异位化学氧化、异位化学淋洗等成套修改技术,走出了一条从土壤修复到土壤改良的新路。

从土壤修复、流域治理到废弃物处理、噪声与光污染防治,再到园林景观,上海建工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海建工旗下市政总院积极推动环保新兴专业发展,开展污水厂除臭技术研发。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二期工程采用创新的除臭技术,能够将除臭率提升到99%,该技术已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复制到全国。

正在加紧扩建的上海首座“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泰和污水处理厂入地后,不仅本身实现了“节地瘦身”,腾出的地上空间将建成一座开放式绿地,还通过提高污泥浓度,使污水处理厂的吨水用地面积减少40%左右,部分污泥实现再循环利用,臭气浓度和厂界噪声均达到最优排放标准,极大改善了周边环境。

拉长产业链条—数字赋能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以技求远,以新求变。数字化转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构筑竞争新优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上海建工瞄准行业科技前沿,把“双碳”目标、新能源、新基建、数字中国、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重大任务,转化为科研项目课题任务清单,通过数字赋能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引领建筑产业现代化。

作为“智慧运维”标杆工程——上海图书馆东馆,是全球世界级城市最大的复合型公共图书馆,自投运以来,图书分拣运送、日常维保工作都井井有条,图书馆的相对碳排放峰值更是降低了20%,管理效率变为原来的10倍。

“四建集团运用自主研发的国内领先的智慧建造与运维工业互联网平台,顺利实现从建造到运维的BIM模型转化,建造过程中的数据‘无缝’衔接至运行阶段,以数字孪生技术开展大型图书馆智慧运维的实践,属行业首次。”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总工程师张铭剖析其背后原因。近日,“2022—2023年度第一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公示,由四建集团总承包建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顺利入选。

在上海建工看来,建筑是有生命的产品,生命周期很长,只有为前期策划、咨询设计服务、投资建筑到运行维护乃至更新改造全流程提供服务,企业价值才能实现,从而拉长集团产业链。作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头部企业,上海建工正不断加强数字化工业化建设,提升效率,降低施工影响度,并为建筑后期维护升级更新打下基础。

在进博会期间,上海建工全程参与场馆运维,光机电强弱电间、空调机房、给排水、消防井就有800多间,各类机组设备、水泵等达1200多台,各类配电箱近4000个。通过推行集巡检、监控、维护、改造和决策于一体的FM建筑设施智能化运行维保系统,实现了前端业务移动操作,后端业务PC管理的项目级应用,有力提升了维保效率。

上海建工积极推进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建造,服务人民城市、韧性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进一步提升智慧工地的覆盖面,深度打磨基于BIM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筑机器人应用形成了更多的成果。

服务全国市场—坚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

山东将再添一座新地标。今年2月,拥有超高层建造关键技术的上海建工再下一城,承建日照中心商业综合体项目,其主体结构高度超400米,打造日照“第一高楼”。

近年来,类似案例数不胜数。核心技术应用,让集团“全国化、全产业链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战略加速落地。

如,世界第二高塔、中国第一高塔的广州塔,是世界首座超过600米的高塔建筑,主体结构具有超高、细柔、透空、错面、曲面、扭转、偏心、收腰等八大特点;一大批环境友好型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工程在全国陆续落地,包括西南地区首个大型市政超滤膜水厂——重庆永川第四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设计,全球最大规模的市政饮用水纳滤工程——嘉兴市区分质供水工程等。陈晓明表示,目前上海建工70%到80%的专项技术主要用于赋能传统业务板块。

至今,上海建工已经形成以长三角区域,以及华南区域、京津冀区域、中原区域、东北区域、西南区域和其他若干重点城市组成的“1+7+X”国内市场布局,并积极对接、融入和服务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战略。

数字化转型方向将影响建筑企业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在陈晓明看来,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创新业务模式,一方面,要认识到数字化首先是满足业务需求,根据需求寻找技术成本与数据分析价值的最佳结合点,满足工程建造需要,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另一方面是创造业务需求,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业主提供附加值服务,与业主共创经济和社会价值。

“十四五”期间,上海建工坚持传统核心专项技术和新兴领域专项技术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依托国家省部级研发平台,充分整合科技创新优势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级。

“目前,集团已经专门成立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进一步推动集团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陈晓明表示,接下来要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搭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并培育结构、建筑、管理、信息、机械制造、智能控制等多学科融合人才。

展望未来,上海建工将聚焦核心能力建设,保持以五大事业群为主体的建设工程传统业务优势;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培育扩大新兴业务市场竞争优势;瞄准国际工程领域发展前沿,在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形成上海建工创新转型新亮点。上海建工将通过做强创新引擎和自主创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同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商转型;将营运与数字化合二为一,实现洞察导向和敏捷反应,在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建造领域不断巩固和形成新的制高点。


资讯编辑:汪华 021-26093067
资讯监督:汤涵溟 021-26093670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