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资讯>各地动态> 《关于推动浙江建筑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关于推动浙江建筑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分享到:
评论
摘要:

现就《关于推动浙江建筑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实施意见》)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制定背景 建筑业一直是我省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各项经济...

现就《关于推动浙江建筑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实施意见》)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制定背景

建筑业一直是我省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面对近年来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我省建筑业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日益显现,具体表现在:绿色建筑和新型建造方式尚未全面普及、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完全支撑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还相对落后、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程度还不够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加强、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待提升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亟待通过改革创新,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巩固和提升建筑业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以改革创新引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省建设厅牵头起草《关于推动浙江建筑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同意并印发。

二、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

《实施意见》重点围绕着建筑业的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主要路径,以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技术为支撑,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根据我省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提出了五大目标、六大行动、四大保障等24条措施。

(一)明确发展目标。从绿色建筑迈上新台阶、产业发展树立新优势、科技创新打造新平台、质量安全保障形成新机制、行业治理能力实现新突破等五方面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明确到2025年,要加快推行以机械化为基础、装配式建造和装修为主要形式、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为支撑的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加快建筑业提质增效,继续保持建筑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国前列,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5.5%以上,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建造等数字技术全面应用建筑产业,数字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工程质量安全的法规、标准和保证体系基本完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更加完善,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建筑市场体系。

(二)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一是加快推广绿色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提高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的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推行绿色建造方式,推进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积极稳妥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稳步提高装配式建筑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是加快推进装配式装修。大力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推广应用整体厨房、整体卫浴等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推动装配式装修和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的深度融合,提升建筑装修品质。

(三)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一是实施数字化引领。推行智能建造,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BIM、CIM等新技术在建造全过程的集成与创新运用。大力推进先进制造设备、智能设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探索建筑机器人批量应用。二是实施科技体系创新。鼓励各地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数字引领”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建具有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多种功能的联合创新载体,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支持建筑业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建筑业企业优秀科技成果申报省科学技术奖,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设立建筑科技创新奖项。四是实施工程造价和标准管理创新。积极稳妥开展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全国试点工作。联合司法、仲裁机构推动工程造价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行业纠纷调解机制。加强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地下管廊、村镇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计价规则研究。

(四)深入实施政府工程示范行动。一是积极推进政府投资工程集中组织建设。推动政府投资工程由使用单位自行组织建设,向由政府组建的专业机构及专业建设平台集中组织建设转变,实现“投资、建设、监管” 相互分离,不断提高项目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财政资金的投资效益。二是积极推进工程总承包。适宜采用工程总承包的政府投资项目、国有资金占控股项目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项目原则上应当在初步设计审批完成后进行发包,并采用总价合同。除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可以调整的情形外,对合同约定的包干部分,结算时不予调整。三是积极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支持专项咨询企业通过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向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转型。对有效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节省投资、降低运维费用及延长设计寿命的,建设单位可按所产生效益的一定比例给予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奖励。

(五)深入实施质量安全标准化行动。一是加快工程质量责任标准化。建立质量责任标识制度,实现质量责任可追溯。探索建立区域质量评估制度,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单位要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依法承担工程质量安全首要责任。二是加快风险防控标准化。推进以工程参建各方主体安全行为规范化、安全管理程序化、场容场貌秩序化和安全防护定型化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遏制重大事故防范措施,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重点环节实行差异化管理。全面推行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责任险,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安全风险管理,强化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三是加快整体智治标准化。以建设工程全生命期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系统为重要载体,完善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责任。积极实施质量安全管理“智慧化、信息化、标准化”工程,提升质量安全整体智治水平。

(六)深入实施建筑企业强基固本行动。一是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型。鼓励和支持民营建筑企业以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现代企业制度,合理调整建筑企业股权结构,抓好项目股份制改革。二是加快向基础设施和专业领域转型。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可承担各行业、各等级施工业务,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在本行业内承揽业务规模不受限制。各地政府要在年度建设项目计划中,明确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标段,鼓励建筑业企业采用联合体投标方式参与轨道交通、桥梁隧道、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建筑产业发达地区开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推动建筑业集群发展。三是加快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型。完善全省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体系,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增加高素质技能人才和产业发展后备人才供给。引导建筑企业将薪酬与建筑工人技能等级挂钩,健全工程建设领域保障薪酬支付长效机制,维护建筑工人合法权益。

(七)深入实施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行动。一是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保障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全省统一信用评价体系,加快构建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新型建筑市场监管机制。加快推进建筑业企业资质资格改革,优化审批服务。建立统一开放市场,打破省内区域和行业市场准入壁垒。二是加强招标投标制度建设。实施技术、商务、信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价,探索推行评标定标分离方法。推进招标投标全过程电子化,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和异地远程评标。在招标投标方面加大对优秀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将企业已承建工程质量情况纳入招标投标评审因素,鼓励将工程质量奖优惩劣内容列入合同约定条款。三是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强化现场和市场两场联动,全面开展企业资质、人员资格及市场主体从业行为的动态检查执法工作。探索推进合同网签,推行合同履约评价。建立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纪检监察、公安、法院、金融、市场监管、税务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查处和惩戒机制,严厉打击围标串标、支解发包、转包、非法分包、资质资格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四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大力推行工程担保,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全面推行以工程保函方式缴纳,政府投资项目全面推行工程保函缴纳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和工程质量保证金。扎实推进施工过程结算,建设单位不得将未完成审计作为延期工程结算以及拖欠工程款的理由。

(八)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建筑业改革创新工作,强化落实,制定实施细则,健全工作机制,纳入年度考核和重点督查。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认定一批优秀建筑业企业和企业家,营造建筑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大建筑工业化扶持力度。装配式建筑可继续享受《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111号)的相关扶持政策,具体办法由各地政府另行制定。三是加强金融支持。支持建筑企业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工程项目等作为抵押进行贷款。支持金融机构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便利化金融服务。支持建筑企业挂牌上市、发行债券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将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纳入绿色金融重点支持范围。四是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对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且符合条件的建筑工人,按规定给予技能提升补贴。将建筑业科技创新列为省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内容,对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按规定给予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

三、《实施意见》的解读机关

浙江省住房和建设厅,联系电话:0571-81050841。


资讯编辑:季幸 18017665087
资讯监督:汪华 021-26093067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

相关阅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