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资讯>名人名言> 奋战在“高原之巅”的带头人——记山东电建三公司土建专工刘坤伦

奋战在“高原之巅”的带头人——记山东电建三公司土建专工刘坤伦

分享到:
评论
摘要:

2018年10月17日,“SEPCOⅢ微世界”一项“官宣!”让玛多光伏扶贫项目再次成为热点,山东电建三公司员工们纷纷转发,为这个将要让玛多县11个贫困村...

2018年10月17日,“SEPCOⅢ微世界”一项“官宣!”让玛多光伏扶贫项目再次成为热点,山东电建三公司员工们纷纷转发,为这个将要让玛多县11个贫困村628户人家1686名贫困人口富起来的全国最高海拔的光伏项目点赞。作为转发和点赞人之一,刘坤伦用文字记录了他在那一刻的想法“我在青海玛多呆了4个多月了。”简单一句话看似平淡的坚守,背后却是每天与高海拔缺氧环境的抗争与挑战。而这4个多月以来,刘坤伦作为玛多光伏项目负责人,用电建人钢铁般的意志征服了4300米“高原之巅”,带领玛多光伏项目团队建设了全国海拔最高的阳光扶贫电站。

反复的坚持与适应,最终他下定决心坚守在玛多

2018年6月20日,时至夏至,玛多县一年之中阳光最炙热的时节也将随之而来。此时,山东电建三公司光伏能源公司承建的玛多11个贫困村4.4兆瓦光伏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展开。项目经理李福忠带领着6人团队踏入玛多县,土建专工刘坤伦便是这第一批进入玛多县团队的主力。作为电建人,刘坤伦说他习惯了施工环境的艰苦,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从未想过退缩,但当到达玛多的时候,由于高海拔缺氧环境的反复折磨,他曾一度认为自己可能过不了这一关,会提前下高原。

刚来到玛多县的前几天,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强烈的高原反应还是给他了一个极大的下马威。一整天的头晕眼胀,浑身乏力,去一趟现场回来,腿部肌肉酸疼,说两句话便会呼吸不畅,十分憋闷,甚至难以进食。晚上睡觉为了呼吸顺畅一些,他一整夜都是坐着休息,加上浑身肌肉的酸疼,基本上是彻夜难眠。即便每天服用红景天,也只能稍微缓解症状。而这也是刚去玛多时,员工们普遍面临的症状,连续一周,天天如此。为了保证职工身体,员工们去玛多县人民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并对如何适应高原环境咨询了专业医生。而医生给的建议是:“你们不适应这里的高原环境,高原反应严重的话,就尽快下高原吧,这种不适应的状态如果不能尽快克服,时间长了可能会引发肺气肿等并发症。”眼看项目开工在即,一边是紧张的工作,一边是员工们日渐消瘦的身躯,李经理也犯了愁,即便换一批人,也不能保证比他们适应能力更强。刘坤伦作为玛多团队中资历最深、专业技能最高且经验最丰富的老土建是团队的主力先锋,他意识到如果自己真的离开了,必将会耽误项目前期工作的开展,“李经理,我觉得自己应该可以自我调整适应,我再坚持一段时间,等把前期工作做完,到项目开工奠基仪式结束,如果我还是这种状态,在后续的施工中肯定会影响工作,到那时我再考虑下高原。”就这样,刘坤伦决定先等到开工仪式结束后再考虑离开。期间的十几天,他依然反复的遭受高原反应的折磨,再加上施工现场白天阳光的炙烤,刘坤伦说:“作为土建人,我经历过不少恶劣的施工环境,从来没有怕过,玛多项目施工环境里的恶劣对人的身心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刚开始的几天我甚至有点怕了。”即便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可能坚持不下去了,刘坤伦说他都会暗自在心里说再坚持几天。

面临高原反应的折磨,他们一边借助红景天和葡萄糖不断自我调整,一边忙着尽快完成项目各项前期工作,确保工程奠基仪式顺利开展。最终,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玛多项目工程开工奠基仪式于7月20日顺利完成。虽然只是一个开始,但回顾这一个月的辛苦,刘坤内心深深的感到他们已经打赢了第一仗。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顺利完成工程开工准备工作,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经过一个月的坚持与调整,晚上已经能够像平常一样躺下休息,而且不做剧烈运动时,呼吸也畅通了。于是,开工仪式后刘坤伦下定决心要一直坚守在玛多。

玛多项目担重任,斗罢艰难再出发

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刘坤伦身上得到了印证。2018年7月份,项目开工不久,因公司新中标德令哈100兆瓦光伏项目,原玛多项目经理李福忠因工作需要调往德令哈光伏项目。李经理在调离之前推荐了刘坤伦担任玛多项目负责人,并说明了推荐理由。他认为刘坤伦作为土建专工,项目施工管理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强,业务扎实,其个人工作态度积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而且刘坤伦经过一个月的自我坚持与调整适应,已经能够完全适应玛多的环境。最后,李经理还特别强调,刘坤伦是土建专业目前唯一一位考出一级建造师证书的员工。根据李经理的推荐,光伏能源公司召开专门会议对玛多项目的人事调整进行了讨论,认为刘坤伦符合项目负责人条件,会议决定由刘坤伦担任玛多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该项目工程的现场施工与管理。刘坤伦作为公司2015年招聘的有经验的土建专工,在建筑方面有着丰富的施工和管理经验,并在昌邑光伏项目和昌乐光伏项目期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负责管理区施工期间,凭借专业的优势和技能多次优化施工方案,赢得了项目经理的和业主方的肯定与认可。为了提升员工自身综合能力和工程建设需要,光伏能源公司近两年一直在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取证考试,尤其是公司需要而又欠缺的一级建造师证书。而刘坤伦则是光伏团队近两年参加取证考试人员中,唯一一名考出一级建造师证书的人。同事说,刘坤伦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不仅仅归功于他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归功于他每天早起学习的一种长期坚持和严格的自律。不得不说,在公司讨论他是否能够担任玛多项目负责人时,一级建造师证书成为他的一个加分项。

能够在项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大的责任,刘坤伦一直准备着。刚刚战胜了高原反应的困扰,对于他来说要高质量如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后边还有更多的挑战和困难。虽然有压力,但他有信心,用他的话说,“强烈的高原反应都征服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带着专业的自信和坚定的毅力,刘坤伦带着不到10人的团队正式踏上玛多光伏项目建设征程。

环境恶劣标准不能降低,精益求精只求无愧于心

“他太认真,太严谨了,施工管理几乎到了斤斤计较的程度。”“他做事太仔细,每项工作都要亲自检查验收,唯恐出现差错。”“4个月来以来,他中午从未休息过。”玛多光伏项目的同事对刘坤伦的评价总结起来,基本上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他这个人工作太认真,用行话来说就是“精益求精。”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作为玛多项目负责人才显现出的品质,早在之前的两个光伏项目,同事和领导就多次提到他的那股认真劲。只不过玛多光伏项目的特殊情况,让他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升工程建设标准。他说,玛多项目虽小,但作为扶贫工程我一刻也不敢放松,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到无愧于心。

玛多恶劣的高原环境带来的身体不适,本就影响了工作效率,即便已经适应也无法像其他低海拔项目一样快速高效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刘坤伦对每项施工都格外的上心,虽然每个施工项目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检查验收,他仍会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再重新检查一遍。面临高海拔的施工,公司尽量招标选用青海本地施工队伍,但施工过程中仍有不少施工人员因高反严重,不得不退场,但又难以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员补充,即便补充了施工力量,技能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和标准,刘坤伦经常一整天靠在施工现场挨个片区向施工人员讲解施工要点和质量控制要求,稍有一点达不到标准便立即要求队伍整改。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让他近4个月时间除了刚去玛多时因无法适应高原环境休息了两天,其余时间中午几乎没有休息过,不管是面临烈日的炙烤还是持续的沙尘天气,没有一天停下脚步。4.4兆瓦的项目工程有近3个月的工期,宽松的工期本是玛多项目的优势。但随着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队伍人员不断退场造成的施工力量不足、设备运输路途较远造成部分设备无法及时跟上工程进度,这些因素让这唯一的优势也变成了压力。除了对施工队伍人员高要求、严标准,刘坤伦更是全面参与了设备材料的管理以及与厂家、运货司机的联系,虽然每打完一个电话都要大口喘气休息几分钟,但他从未因为缺氧讲话困难少打一个电话,少说一句话,为了确定设备按时到场,他甚至一天要打数次电话给厂家和司机确认中途行程。

施工队伍人员经常说,你们这个项目经理太较真。但正是因为他太较真,才使得玛多项目工程每项施工一次性通过检查验收;正是因为他的太较真,才让全国最高海拔的光伏项目高质量顺利实现并网发电目标。而这种“精益求精”的较真是电建人对工程负责、公司负责、对业主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体现。

高原缺氧大脑不能缺氧,施工新点子彰显专业技能

都说缺氧的环境会影响大脑的思维,人也会变得懒散。但对于刘坤伦来说,这些影响并不存在。“高原缺氧但大脑不能缺氧”这是他的工作原则,在玛多光伏项目的施工中,刘坤伦凭借自身丰富的施工经验,积极探索施工新点子和提高施工效率的新方法,彰显了自身专业技能。

玛多项目开关站施工时,围墙上的围栏片原设计为146米,将围栏片依次编排,设计出12种尺寸规格,刘坤伦认为这种设计不但订货困难而且不利于现场砌筑砖垛。于是刘坤伦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四个边长的尺寸进行了计算和统计,重新对围栏片长度进行设计,最终整合成三种尺寸的围栏片。新的设计方案既方便订货,又容易施工安装,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此外,在玛多项目电池板安装过程中,工人均使用脚手架作为登高工具安装操作,在现场检查时,刘坤伦认为这种脚手架搬移操作架费力费时,尤其是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毫无优势。于是他带领施工人员一起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简易脚手架。这种脚手架的立杆用1.5米长的钢管上端焊接一个牛腿型的水平支撑,作为架设架排的支撑点,工人可站在架排上进行安装作业。每根立杆的牛腿分成两片,中间分缝,缝隙大小能够将支架立杆塞进,在每片牛腿上开孔,再使用螺杆作为销子将制作的牛腿立杆固定在每根支架立杆上,防止滑移。每个安装小组配置三根这种带牛腿的立杆,就能够做到循环使用。这种新型脚手架不但能将脚手架的重量分开移动,操作省力,而且立杆体积小,方便在支架下搬运,安装省时。电池板安装作为项目工程最费力的施工项目之一,这小小的创新极大的减轻了缺氧环境下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在刘坤伦的带领下,玛多光伏项目的员工们缺氧不缺精神,经过4个月的努力与付出,玛多光伏项目在9月29日如期并网发电,成为青海省“十三五”首批村级光伏电站建设中率先建成并网的电站。这座全国最高海拔的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受到了各方的关注,CCTV13和青海新闻联播等国家、地方电视台对该项目并网发电进行了报道,成为国庆节给玛多人民最好的献礼。

顶着夏日骄阳进入玛多,如今玛多已是飞雪连天。看着玛多项目工程在“高原之巅”拔地而起,或许只有刘坤伦和他的团队才能真切的体会到这个小工程的建成有多么的不容易。为了这个意义非凡的小工程,刘坤伦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虽然,现在项目工程已经并网发电,员工们也都纷纷下高原调休,但刘坤伦仍坚守在玛多,进行着最后的消缺工作。刘坤伦奋战在“高原之巅”的故事已经完美收官,但玛多11个贫困村1600多名贫困人口的致富故事才刚刚开始,电建人的精神品质也将成为他们故事中的最大亮点。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品质,锻炼人的意志,彰显人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在高原上,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正是因为有着电建铁军这股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才让一座座电站在最需要的地方拔地而起。刘坤伦和他的团队在公司近50个光伏项目的建设中,不算是最出色,工程管理和建设也并未有太多的亮点,但仅凭他们能够在4300米高海拔不放弃、不退缩,并保质保量顺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也应是最值得赞美的团队,因为在他们身上传承了电建人最宝贵的精神。


资讯编辑:季幸 18017665087
资讯监督:汪华 021-26093067

相关阅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