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资讯>名人名言> 水电十一局徐光建:12年25项专利

水电十一局徐光建:12年25项专利

分享到:
评论
摘要:

连续12年获得25项专利,创造经济效益600余万元。一个不平凡的创新成绩单,源自中电建(洛阳)装配公司一名平凡的职工徐光建之手,得益于水电十一局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企业发展...

连续12年获得25项专利,创造经济效益600余万元。一个不平凡的创新成绩单,源自中电建(洛阳)装配公司一名平凡的职工徐光建之手,得益于水电十一局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企业发展之路。

穿越时光隧道,来到1987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徐光建,是十一局玛钢厂一名普通的技工。当看到每天用七台车床在做同一项车丝的工作时,他便想改进一下生产工艺,提高工作效率。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全力支持,通过市场调研,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徐光建到市场上买了些配件,自己研制制作了一台拉拔机,费用不到3万元,工效较之前提高了三倍。而在当时,买一台新的拉拔机需要10万元,一下子节省了7万元,在这个小厂来说可不是笔小数目。

“能人”徐光建出名了,也由此开启了他的创新之路。作为水电十一局创新队伍中的一员,宽松的有利创新环境,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爱琢磨、喜欢捣鼓机械的徐光建如鱼得水,从此只要有机械的地方,就会常常看到他的身影。不管新旧机械,都能想出新点子,改进一下工艺,增加一些工效。

小事靠技巧,大事靠技术。一年后的冬天,三门峡某建筑公司租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日本进口40吨吊车机械,进行大件吊装作业,按日收费,费用很高。施工过程中,意外导致发动机一米长的进气管着火并烧化。现场施工急用,等国外邮寄配件来不及,情急之下的建筑公司拿着燃烧剩下的40公分残骸,找到十一局玛钢厂。管件是制品,国内没有类似的制造技术经验,厂领导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徐光建。手拿被烧得面目全非的管子,徐师傅进行了仔细研究,从材质、结构尺寸、外型接口,有了初步的判断,徐光建接受了任务。他去现场仔细查看了排气管所处位置,并精确测量尺寸。回来后就动手画图,他就用A3纸画完后进行拼接,两天时间,一张带着“补丁”的0#图纸的进气管制作工艺图完成,并且对部件制造工艺及工法进行了详细要求。经过铸造车间师傅们的实体制作、打磨、安装,试车一次成功,性能符合原车要求。这件事当时引起了不小轰动,工人能修洋设备,而且自己绘制标准制造图,在铝制品中加入粉增加强度的铸铝技术应用,彰显了水电十一局的发明创造能力和铸造技术。

接二连三的创新成功,积蓄了徐光建更大创新的底气,激发了他创造“国之利器”申报专利产品的自信。2006年在河北施工局南水北调工程滹沱河项目建设期间,徐光建偶然听人讲起发明专利的事请,引发了他的兴趣,便急不可待地连夜向领导谈了申报专利的想法,得到了单位的全力支持。第二天一早,徐光建立即和南水北调滹沱河创新团队一起开始了专利策划工作,把刚刚研制成功并投入正常生产的《大跨度综合型震碾式渠道混凝土浇注机》技术申报专利。

申报专利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制作机器只用了100天,可是成果总结发布直至完成国家级工法、国家级科技成果奖、设备制造的企业标准国家认定,他们走过了漫长的四年时间。但滹沱河创新团队依然坚持不懈,不断更新换代、定型设备、确定生产工艺工法,完成国家级鉴定,最终《大型渠道混凝土快速衬砌施工技术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电建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工法并被认定为国家级工法,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准和正式颁布,填补了水电十一局施工机械国家发明专利的空白。充分体现了十一局水电铁军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申报专利成功,徐光建团队尝到了“甜头”,更增添了信心。他以平均一年两个专利的业绩,向“专利大咖”的目标迈进。通过创新解决一线施工难题,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和生产运营成本,为企业创造效益,他也成了群众眼中的科技创新排头兵!

国内显身手,国外也不甘寂寞。2014年,兄弟单位中交四航局某公司在沙特阿拉伯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其中渠道工程坡面混凝土厚度高于国际施工常规,而且内铺喷塑钢筋网片,市场上没有符合要求的设备。通过多方打听,慕名找到了水电十一局。徐光建接到任务后,翻阅资料,冥思苦想,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偶尔看微博时,一个熊猫动漫头像给了他创新灵感,这只熊猫手拿哑铃上下不断拉伸臂膀,在锻炼身体。“就是它了”,徐光建一下联想到了曲轴驱动带动软轴振动棒的方法,思路有了,一切就来的快了。仅用了三天时间,徐光建就把设备参数和制作方案确定下来交给了对方。同时,此机械的制作也形成了“用于渠道坡面带钢筋网片的大厚度混凝土自动浇注机”的发明专利,“用曲轴驱动的混凝土振动棒升降装置”等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技术”。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吃苦耐劳的工作热情、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促使徐光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把平凡的事情做成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徐光建的带领和指导下,目前已完成的涉及产品开发、生产、材料节支降耗等类技术革新项目已达百余项。

一花独放不是春。“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靠人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才能保持创新是立企之策、立身之本的初心和使命。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现在中电建(洛阳)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徐光建,与单位青年职工签订了技术培养责任书,在掌握技能、生产试验、技术创新、传授知识等方面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助推“结对”青年职工的知识技能水平有长足的提高。

现在,徐光建还有6项专利在申报审批过程中,他将和中电建(洛阳)装配公司这个新的创新团队一起,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资讯编辑:常倩丽 13916196852
资讯监督:汪华 021-26093067

相关阅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