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资讯>行业资讯> 对话: 台湾水泥“去产能”

对话: 台湾水泥“去产能”

分享到:
评论
摘要:

现今中国全国水泥去产能歼灭战正是硝烟弥漫,那么打了20年产能过剩大战的台湾又是如何的评述的呢?

“去产能并不能带来持续性行情“,这可以看作是个论点;以台泥为例看,台泥在去产能过程中及之后的20年里,股价表现远落后于大盘指数;2003-2007年伴随着全球大宗商品的上涨以及台泥在大陆的迅速扩张,其股价上涨了5,跑赢大盘,充分显现出周期品特性。

首先大陆与台湾(1980年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具有可比性,其表现在:

一、产能过剩均发生在经济增速7%-8%、人均GDP突破7000-8000美元、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二、均经历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集中上马、都伴随着一波房地产投资热潮;

三、行业集中度均偏低,产能利用率也均在70%-75%水平;

其次,自19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先后密集出台了十余部政策法规,通过筑高资源环境保护门槛、提高生产工艺水平要求等手段,引导岛内水泥行业加速出清过剩产能,但去产能的过程并未给整个行业注入活力,行业龙头股价亦未能迎来持续性的上涨,具体来说:

一、产业整合主要是通过中小厂商关停倒闭、转战中下游退出市场的方式而被动的提高了整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这并未给整个水泥行业注入活力。

二、产品出口作为调节岛内供需缺口的阶段性措施,只是暂时消化过剩产能的权宜之计,亦未能扭转行业颓势。

三、产能转移实现了岛内过剩产能长效出清,并在国际大宗商品周期性上涨的推动下,台泥迎来了两波阶段性上涨行情。

综合上述来说,去产能之前,台泥的股价表现与台湾加权指数高度契合、显著正相关,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上升体”,与整个经济的基本面及资本市场同步反应;去产能过程中及之后的20年里,台泥的股价表现显著弱于台湾大盘走势,并在与整个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正相关程度亦在逐步减弱,说明水泥行业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延后体”,去产能难以挽回行业颓势。

 


资讯编辑:徐炜青 13816593253
资讯监督:宋丹丹 021-26093901

相关阅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