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研究报告> 水泥上市企业陷入效益“重灾区” 看国企扭亏良策

水泥上市企业陷入效益“重灾区” 看国企扭亏良策

分享到:
评论
摘要:

2015年宏观经济持续承压下行,建筑业利润大幅下滑,房地产投资增速触底。作为下游的水泥行业需求端收缩严重,虽然部分地区实行了停产、限产,但供给端产能仍然有所提升,加重市场供需压力,使得行业效益大幅缩水...

2015年宏观经济持续承压下行,建筑业利润大幅下滑,房地产投资增速触底。作为下游的水泥行业需求端收缩严重,虽然部分地区实行了停产、限产,但供给端产能仍然有所提升,加重市场供需压力,使得行业效益大幅缩水。2015年水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8897亿元,同比降低9.4%,仅西南区域实现正增长;实现利润总额329.7亿元,同比下降58%,为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华东、中南等传统优势区域利润也纷纷腰斩;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71%,前三年均在7%以上,更是近十年来最低的一年;行业亏损面达34%,亏损面较上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西北华北亏损率超过50%;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215.36亿元,亏损额同比增长一倍多。各区域行业综合吨利润全面下滑,华北已严重亏损,东北、西北及西南也处于亏损边缘,形势十分严峻,华东及中南地区成为全国主要的利润贡献点,吨利润水平也已腰斩。

据百年建筑网观察的25家已公布2015年报的水泥行业上市企业显示,16家A股上市企业共同实现净利润108.2亿元,同比下降46.5%,其中青松建化、天山水泥、冀东水泥净利润为负;9家港股上市企业共同实现净利润41.6亿港元,同比下降128.8%,仅中国建材、中材股份、华润水泥控股和天瑞水泥实现净利润为正,其中中国建材净利润10.19亿港元最高,但仍然同比下滑了82.8%。2015年实体经济萎靡,水泥行业更是效益重灾区。从净利润增长率方面看,25家企业中仅3家同比增速为正,分别是西水股份(18.37%)、葛洲坝(15.92%)、中材股份(52.25%);而跌幅过百的企业却高达10家。

2015年最赚钱的水泥企业

2015年,位于净利润榜单前三位的分别是海螺水泥、葛洲坝和金隅股份,与三季度相同,其中海螺水泥净利润总额75.16亿,同比下滑34.17%;葛洲坝净利润总额26.8亿,同比增长15.92%;金隅股份净利润总额20.17亿,同比下跌27.98%。

2015年最赔钱的水泥企业

2015年,位于净利润榜单后三位的分别是山水水泥、冀东水泥和青松建化,其中山水水泥净利润总额-63.9亿港元,冀东水泥净利润总额-17.2亿,青松建化净利润总额-6.8亿。山水水泥债务危机主要因为股东之间利益纷争导致。自2008年山水水泥香港上市后,业绩一直较好,2012年净利润16亿元,2013年净利润10亿元,2014年净利润3亿元。2015年股权纷争的闹剧直接导致企业利润断崖下跌,排除市场及宏观影响,可见股权激励和股本设计是一把双刃剑。冀东水泥则因量价双惨淡,以及产能利用率低下,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严重亏损。2014、2015两年,公司水泥产能稳定在1.25亿吨,位列全国第三,占全国总产能的比重为3.57%,然而2015年公司水泥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却仅为2.56%,产能利用率只有47.77%,远低于第一、第二大水泥生产商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的产能利用率。

由于4万亿投资刺激,3-4年内水泥行业产能新增巨大,“去产能化”周期较“去库存化”周期更长。今年以来,水泥市场无论是价格还是需求,都比去年同期形势更为严峻,水泥行业处于下行通道是长期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表示,业内专家普遍看淡今年的市场。水泥需求进入下降通道,会在去年的基础上持续下降。从最近的情况来看,各地的供地情况比去年差很多,供地下降了约30-40%左右,用地量减少意味着很难有大项目,需求也相应会减少,对水泥行业形成很大的挑战。台泥董事长辜成允也指出,大陆水泥市场产能过剩严重,依目前状况,营运下行趋势时间至少会1年半。在市场恶劣的环境下,水泥企业想大幅度扭亏更加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从已披露的年报和一季报来看,实现较大幅度扭亏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去产能成为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业内人士指出,央企提质增效的抓手就是要从深化改革上要效益,要从做好增量、盘活存量、提升管理上要效益,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与引导退出是三大手段。在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排头兵的央企的成功案例无疑是可复制可推广的。而产能过剩的水泥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有二:第一是去产能,推进兼并重组,清理僵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第二是提质增效,通过整合实现做优做强,在并不充裕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2015年水泥行业龙头企业海螺水泥虽然业绩并不理想,但是其通过大规模的收购兼并水泥产能,进一步开拓了在目标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今年以来,水泥行业已出现两次大并购事件。第一个是1月份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的“两材”合并,第二是近期金隅和冀东水泥的重组。可以说,“两材”的合并是强强联合,抱团竞争的典型代表,不管是中国建材还是中材,水泥业务都是两家公司的重头,但两家公司的水泥业务却都不足以抗衡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海螺水泥。对于旗下业务高度重合的中国建材和中材来说,两家企业的战略重组有利于做优做强,提升企业市场份额。同时,集团长期各自独立发展,经营高度同质化,不仅在水泥、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等多个板块有业务重合,在覆盖区域、同业竞争上多有重叠,在产业链配置上也比较相似,重组后有利于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加大去产能的效率。

而金隅和冀东水泥的重组,则是落实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气污染防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精神的大背景下,北京河北两地国有企业同业合并的一种大势所趋。京津冀水泥市场已经连续三年水泥需求呈现大幅下降走势,产能严重过剩,区域竞争惨烈,水泥和熟料价格屡创历史新低,是我国水泥行业主要亏损地区。金隅和冀东二者水泥板块均是主营业务,且布局均集中在京津冀地区,二者的重组将对整个华北水泥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水泥产业集中度与市场控制力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两大集团进行重组后合计市场份额占京津冀的50%以上,有利于区域水泥价格的稳定和推涨。另外,从2015年经营情况来看,冀东经营管理能力较差,金隅入主后有望提升其经营效率。

顺应发展布局,推动行业价值提升,水泥行业重组“1+1>2”值得期待。

(100njz.com,百年建筑网研究部编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免责申明:本文所用调研数据可能存在偏差,如有疑问,欢迎来电,TEL:021-26094521赵雪晴)


资讯编辑:赵雪晴 13162505723
资讯监督:宋丹丹 021-26093901

相关阅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