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市场分析>日评>正文

杭州:余杭区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分享到:
评论

     今天下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余杭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成果展在中国江南水乡文化 博物馆(余杭博物馆)拉开帷幕,全情展示和分享余杭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5年的珍贵成果,回顾余杭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领略灿若群星的文物古迹的非凡魅力。

余杭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处江南水乡腹地、杭嘉湖平原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 “中华文明之 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全区总面积1228平方公里。

余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塘栖镇,以 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49处,杭州市文物保护点55处。此外还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古村镇、古街巷和其他大量不可移动文物。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是余杭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绵绵不断的文脉记忆最直观的实物见证,集中反映了余杭鲜明的地域特色。

为保护好这些承载着余杭数千年文明记忆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余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物 工作,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各项措施。2010年4月,余杭区委、区政府在浙江省内率先启动普查后续保护工作,制定出台《余杭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启动并实施《余杭区不可移动文 物保护修缮五年行动计划(2010-2014)》。区财政和镇街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保护运河文化 遗产、径山文化遗产、公共桥梁、礼堂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一些乡土建筑分布较为集中的村镇和街区。

这是余杭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行为,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余杭列为全国文物工作 先进县;2012年,余杭列为全国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程试点县,玉架山遗址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良渚遗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境内的杭 州塘、上塘河、广济桥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5年来,余杭区坚持通过“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有效保护”的双重保护途径,在保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积极与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相结合,让文化遗产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余杭“文化名区”、杭州“文化名城”和浙江“ 文化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们是镶嵌在余杭大地上的颗颗明珠

余杭地域广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诸多非常有特色的村镇与街巷。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留存至今的传统村镇、街巷已为数寥寥。她们不仅是今天人们的居址所在,也是余杭数千年历史的见证。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通过保护整治,这些村镇、街巷再度展现出她们美丽的容颜,继续延续千百年来传统的文化脉络。

塘栖古镇:始建于北宋,因便利的水路交通和宜人的生活环境,元代商贾云集,到明清时富甲一方,被誉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镇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城区范围内现存水北明清一条街、八字桥 檐廊一角、三条半弄3个历史文化遗存集中成片区块,以及劳守清民居、仙鹤井等其他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暨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含广济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乾隆御碑与水利通判厅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纶丝厂旧址、栖溪讲舍碑、郭璞井。1991年公布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08-2010年,通过实施运河(余杭段)综合保护工程,完成水北明清一条街等区块的综合保护整治。

余杭古镇:余杭之名相传因“夏禹东去,舍舟登陆”而得,有禹航之称,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城区范围内现存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百余处,主要集中分布在通济、南渠社区, 时代上自五代、宋、明、清、民国,下至近现代。水城门、通济桥、安乐塔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有 “七十二条半弄堂”之称的古街巷中分布的民居数量最多,吴道台宅院、现代名医叶熙春故居等是其 中的典型;此外还有运盐司井等水井、店铺,以及反映古镇重视文才教化的余杭县肇建启圣祠碑、明伦堂碑,杨毕冤案的女主角小白菜——慧定法师墓塔,宝塔山烈士墓、国殇公墓等历史文化遗存,反映出古镇旧时手工生产、经商、文教、医卫、军事等方面的成就。

茅塘古村:村内群山环抱,山上竹林苍翠、瀑布成群。村中有沙朴、马栎等古树,树旁有竹林、奇石 、山泉,环境宜人。村中尚保留着22处老房子,时代自清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类型有学堂书院、宅 第民居、革命史迹、传统民居,其中包括2处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茅塘古私塾、新四军随军被服厂旧址。茅塘是余杭区现存少数几个自然环境保存良好,老建筑保存现状较好,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且较为集中的古村落之一。茅塘古村落保护工程于2009-2011年实施完成。

天井湾古村:建村历史二三百年,村庄四周群山环绕,空间形态呈山环水抱之势。村中建成30年以上 的建筑有11处,老建筑有的用石头砌筑墙基,有的除梁架结构和门窗为木质外,整个墙体都用块石垒 砌,村路则用小的块石铺筑,走在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石头砌筑的世外桃源,颇具特色。天井湾也是余杭目前已知少数几个自然环境保存良好,老建筑保存现状较好,且较为集中的古村落之一。2011年完成村内10处乡土建筑的保护修缮。

仓前老街:距今已有870余年历史,是仓前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故乡 。老街呈东西走向,至今保存着宋、明、清、民国、解放初的历史文化遗存30余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章太炎故居、仓前粮仓,以及南宋临安仓遗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涉案点爱仁堂药店旧址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沿余杭塘河分布,临街长度约1000米,其整体结构、空间肌理基本保存完整,是大运河沿线一个重要的历史街区。

东塘老街:老街现存全长约100米,沿街分布着11处乡土建筑,格局均为下店上宅,见证了东塘老街旧市的繁华。东塘老街是余杭区现存少数几个乡土建筑分布密集区块之一,具有一定的保护利用价值。 2013年完成11处乡土建筑的保护修缮。
  余杭除了传统村镇、街巷外,还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 性建筑等六大类,她们时间跨度长,分布地域广,通过保护整治后,向世人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和魅力。

东明寺遗址:东明寺是江南地区临济宗祖庭之一,2013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明寺法堂、塔 院遗址进行考古清理。塔院始建于明代早期,距今已有约600年历史。塔院遗址规模较大,清理范围约 1700平方米,共清理古墓葬20座,其中明代6座,清代14座;部分墓主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杭州地区实属罕见,在浙江省同类型遗址中,发现如此规模的塔林遗址尚属首次。2015年,东明寺塔院、法堂遗址保护展示项目竣工。同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九省桥:相传大概1861年慈禧太后当政时,由上河丁山生募建。因募捐到九个省,故名。是古时仁和 县与钱塘县之间的主要通道。因桥孔较多,洪水来临时不会被冲垮,给两岸百姓通行带来极大方便。 是余杭区现存少数几座七孔石梁桥之一。2015年完成修缮。同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张氏祠堂:位于仓前街道苕溪村,建于清同治末光绪初,是中国近代官僚资本家、中国近代煤矿先驱 张莲芬家族的祠堂。整座祠堂共8间,其中5间主房,3间辅房。结构完整,用材考究,雕饰精美,是余杭区现存为数不多的祠堂建筑之一。2014年完成修缮。2015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径山钟楼:《径山史志》载,径山寺始建于唐,宋、元间六毁六建。南宋时被誉为江南“五山十刹” 之首。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又重建,至1990年初,除钟楼完好外,殿宇、寺屋倒塌殆尽。对于研究径山寺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1983年公布为余杭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7月遭焚毁,1991年重 建钢筋混凝土单檐钟楼,放置残钟。2009年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恢复钟楼两层原貌。

独松关和古驿道:独松关始建于宋建炎年间,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抵御北方敌兵的重要关隘, 为浙江省内现存最早,国内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古驿道,又称杭宣古道,在余杭境内自今余 杭街道西北行至独松关,长百余里,出境后过递铺、梅溪、泗安、广德而达宣州。古驿道是古代临安 (今杭州)至建康(今南京)的陆路捷径,地势险要。古道上尚有宝昌桥等几座造型不一的石桥。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完成修缮。

海云洞摩崖题记:海云洞,又名龙洞,地处塘栖镇泰山村东厂自然村后山坪。海云洞分为上下两洞, 左上方为旱洞,下方为水洞,洞口正中一潭碧水,右侧石壁上镌有宋代郡守三衢赵清献书“海云洞” 三字。石壁右前方有石窟造像两龛,二石窟之侧,还有丁松坡造像题记一方,旁有钓月矶、摸石池、 濯缨滩、黑龙王祠等景。此外还有清代夏之诚、汪竹坡,近代吴昌硕等题诗摩崖石刻。海云洞昔日名声颇盛,清·王同《唐栖志》将其列为超山诸景之首。集天然岩洞与造像、题刻于一体,优美的自然 风景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相得益彰。2011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完成保护整治。

乔司千人坑:1938年2月18日,日军遭国民党军袭击后,于次日拂晓包围乔司,在保庆桥对手无寸铁的 群众实行报复性烧、杀,遇难同胞达1360余人,烧毁房屋7000余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乔司大屠杀惨案。遇难同胞遗体被丢弃在保庆桥畔的池塘内,故名“千人坑”。1941年,当地医生方寿僧出资收殓 残骨,瘗之以冢,立碑直书“戊寅公墓”四字。抗战胜利后,在土冢原址上重建公墓,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铁证。2009年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2015年,重修墓道、保庆桥,建成开放乔司大屠杀纪念馆。

让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共生共荣的一部分

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宝藏,是民族精神的财富,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5年来,在修缮保护的基础上,余杭区从政府到民间,社会各界勤于探索,勇于实践,针对遗产特点和实际,采取开发旅游景点,建设文化纪念场馆、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文化 活动中心、宗教活动场所,延续传统生活方式等多样化的利用模式,使散落在余杭广袤土地上的文化遗产恢复了生机与活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文化遗产,共享保护成果。

修缮保护后的塘栖古镇、鸬鸟镇山沟沟茅塘古村落成为了旅游胜地,山沟沟景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余杭方志馆、余杭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成为了余杭的文化纪念场馆;中共鸭兰村支部旧址、乔司千人坑、新四军随军被服厂、西南山新四军烈士墓等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骑坑村祠堂、洪家官厅、半山大队大会堂等成为了百姓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临平绸厂 改造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内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一站式体验深受老百姓喜欢。

而今,余杭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在行动:仓前老街正在实施综合保护,塘栖古镇正在积极探索保护利用 新途径……

为了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余杭区借助入选全国文化遗产知 识宣传普及试点县契机,依托区内媒体设立专栏,发出《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余杭区文化 遗产保护倡议书》,刊登公益广告,播放《运河孕育人文梦 申遗点亮美丽洲》等节目,集中展示余杭 三大文化、文物保护修缮成果及利用情况等。区政府和镇(街道)门户网、余杭文体信息网、余杭史志网等也将文物知识宣传作为重要内容。

举办“脉动的生命”——运河余杭段文化展、“大运河畔是我家”——余杭区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成 果特展等多个展览;制作《秀美江南 文化余杭——璀璨的文化遗产》、《美丽余杭 文化之邦——余 杭区文物保护单位掠影》等宣传片;出版《余杭遗韵——余杭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精粹》书籍 ;制作发放《余杭区文物保护法律知识市民读本》、《踏上红色之旅 重温红色记忆——余杭革命史迹 宣传读本》;举行“保护良渚遗址,申报世界遗产”万人签名、“让历史告诉我们”宣讲进校园等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对全区人民进行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推广。 

五年行动计划虽已圆满结束,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永远在路上。

下一步,余杭区将在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强文物知识的宣传普及,进一步探索文物保护管 理新途径,遵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文物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文创、旅游等产业发展中的更大的作用,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 来,让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共生共荣的一部分。


资讯编辑:陈展鹏 021-26093019
资讯监督:宋丹丹 021-2609390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