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新闻资讯>名人名言>正文

郑忻:以建筑灵魂贯通新与旧

分享到:
评论

以建筑灵魂贯通新与旧

——对话“世界未来建筑大奖中国第一人”郑忻

法国戛纳是诗意之城,不只褒奖最佳光影艺术与情节浪漫,也推崇顶级线条艺术和空间造型。2015年5月,世界上唯一面向未来建筑的ARMIPIM大奖花落东南大学郑忻工作室申报的“空中院落——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项目”。继吴良镛、王澍之后,世界建筑殿堂再次用这样的方式鼓励中国建筑师:“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在东南大学郑忻工作室内,郑忻对获奖有很清醒的认知:ARMIPIM大奖每年都吸引大批国际顶级著名设计公司参加,获奖者基本是KPF、Atkins、Herzog&deMeuron这样的大腕级设计事务所。今年大奖花落常州青果巷改造项目,其实是在中国造城浪潮中,对建筑师的一种鼓励和引导,赞同我们坚持传统、文化、个性和美感,寻找弥合新与旧的良好途径,设计富有灵魂的家园。

450年古街的等待

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951年),比邻古运河而建,弄堂或长或短,一派江南水乡风韵。虽然面积只有10公顷左右,却一直是常州人的骄傲。

然而,在天光岁月的侵蚀中,青果巷逐渐褪色,也被现代化的车轮所碾压。街区部分古建和民居被拆除,高楼商铺取而代之;名人故居缺乏维修,逐渐失去了往日风采;街道破败凌乱,亟须维修更新。

“这个历史文化街区是江南常州民居文化的缩影。”郑忻说,“2010年,当我们接手时,整个街区被破坏地比较严重。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改造的条件。如果街区保护得很好,我们只要考虑零打碎敲的修旧问题即可。正是因为部分地块遭到了破坏,我们才有机会思考新与旧的问题。”

如今,郑忻工作室与常州青果巷改造项目已经磨合了4年。磨合要点和难点都在新与旧的融合上,也就是如何用现代建材和传统手法对历史文化老街区进行有机更新,使其自然融入城市肌理,让居住者获得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

古老与现代的碰撞

修复历史文化街区的难点在于新与旧之间的协调,而这正是郑忻的“得意功夫”。

郑忻是中国第一代著名建筑师杨廷宝的关门弟子,也是中国第二代著名建筑师齐康的开门弟子。站在两位建筑大师肩上的郑忻受过严格而系统的传统和现代建筑知识训练。此外,在国外求学的经历,让郑忻谙熟西方建筑界的规则和趣味。作为学贯中西的建筑学者,他尤其关注建筑与人、自然的关系,更注意城市肌理的有机更新。

对中国传统建筑深入骨髓的热爱,让郑忻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非常关注。他认为,文保单位尽量维持原有样貌;但已经被破坏的区域,其真实性是动态的,不能再模仿历史的真实性。建筑师要怀有较强的责任感,立足于当代的技术条件。他非常自信,未来的青果巷将跨越古老与现代的界限,成为展示新与旧的经典街区。

静水深流的古运河如玉带环绕街道,数人合围的古树和花纹斑驳的古井诉默默诉说往昔的荣宠。运河边的江南特色民居吕宅改建为仿古建筑运河博物馆,忠实回放四百年来青果巷的寸寸光阴和《常州赋》中描写的“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的繁华历史。天香楼、八桂堂、赵元任故居、周有光故居等名人故居如珍珠般洒落于各处,并与名人藏书图书馆、茶室、禅室等文化单元相连。曾在《常州地方志》上记载的半园得以复建,园林内楼阁掩映,翠竹芭蕉相映成趣。街区中心的城隍庙烟火鼎盛,古戏台周围有民俗博物馆、民间小吃店、民俗工艺商业街,游客在走走停停中领略青果巷的怡人风景、悠长韵律和民俗文化。地下空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下沉广场和停车场巧妙嵌入街区中,茶饮、餐厅等功能性建筑也是一派古香古色。

走在青石板街上,看得见的是世上岁月落在古建上,看不见的是灰瓦灰墙都是素色混凝土;感受得到的是街巷相织之乐,感受不到的是规划人员的反复推敲;望得见的是古老建筑的骄傲徽章,望不见的是为保护城市肌理和老建筑,城市和新建筑所作出的退让和牺牲。

这正是几十张规划图给我们叠加呈现的未来青果巷街区。

“空中庭院”

在新与旧之间搭起桥梁

郑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在瑞士苏黎世大学进修时,一样的题材,一样的绘图工具,一样的要求,但他出的设计图每次都与其他人差别很大,指导教师觉得很奇怪。郑忻认为是对传统建筑的偏爱让他在潜意识中深度认同中式风格,所以,一出手就会如此。他用中式的表达方式诠释着自己对建筑的理解。

庭院既是文人墨客们笔下挥之不去的情结,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迷人的风景。无论是文人,还是乡绅,都以能拥有一方庭院,朝夕享受恬静栖息为乐。在传统文化和古典建筑美学的浸润下,郑忻受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组织模式的启发,对传统庭院进行了现代式转译,将传统庭院中的一层的景观园林错落移至二层和三层,一层作为承托的平台。这其实也是取法于古的,南京江宁织造府和大报恩寺塔都有类似的设计。如果说传统庭院是平面递进的体验,空中庭院则是螺旋上升的体验。

庭院“立起来”并没有减损庭院的古典味道,相反,参差多层建筑相呼应,外廊、侧庭、游廊等小空间穿插,以及楼梯、小平台等过渡性空间的嵌入,反而让居住者在现代社会品味到古典韵味。院墙和花墙下翠竹掩映,芭蕉亭亭玉立,半扇冰凌格窗优雅了千年,不顾时光如水。月洞门、太湖石、八角楼、马头墙,徜徉于空中庭院中,时时能瞥见设计者的古典匠心。日光和月光隔着冰凌窗投射到地面上或者植物叶片上,如同一幅水墨画般清雅宜人,有着奇妙的光影效果,身处其中者完全融入诗情画意中,忘记了混凝土块厚重的质感,也忽略了新建材冷硬的光芒。

深度陶醉古建筑符号传递的文化感,也极享受现代社会创造的先进和舒适……这样的庭院,居住者不爱都难。


资讯编辑:徐艳 13764642251
资讯监督:宋丹丹 021-2609390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