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新闻资讯>行业新闻>正文

徐永模:水泥工业发展新常态与转型升级新思维

分享到:
评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九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新常态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由高速下降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每个行业都将呈现各自的新的发展形态。对于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行业来说,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新常态是什么,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是什么以及新常态下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什么,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正确认识水泥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下,行业企业必须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大环境,营造有利于行业企业发展的小环境。即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过梳理,笔者认为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新常态有以下一些特点:

  1.水泥产业陷入全面、长期、不可逆转的严重过剩。认识到今天的产能严重过剩,水泥行业企业花了很长时间。2004年浙江省水泥的区域性过剩已发出警示,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遏制水泥新增产能。但行业和地方政府却一直纠结于结构性过剩、阶段性过剩的看法。国家4万亿元投资创造的市场(有人估计实际投资达30万亿元),激起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产能扩张,2013年国务院发布41号文,明确指出水泥为严重过剩产业,要求“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但是为时已晚,产能严重过剩已不可逆转。

  早在2012年,全国性水泥市场增长乏力就已然显现。国家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导致社会投资结构发生深刻改变。在东部发达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和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转型,投资项目对水泥的需求量逐步减少,水泥作为投资拉动的传统产业,陷入需求增速下降,产能严重过剩,价格长期低迷的状态。水泥产量2013年达到24.2亿吨,2014年24.76亿吨,仅增长1.4%。根据中国建材联合会的数据,目前全国水泥熟料产能超过19亿吨,水泥产能超过34亿吨,需求进入所谓“平台期”。目前仍有人建议继续建造所谓最先进的水泥厂,笔者相信这并不符合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利益,不会被认可。

  当前,仍有一些专家保持思维定势,按国外的经验分析中国水泥市场的供求关系,得出比较乐观的看法。例如认为水泥需求进入平台期,在8~10年期间会保持24~25亿吨的高水平需求。这种认识显然是基于我国处于“新四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阶段,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此外,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各级政府不得不通过投资来稳经济,保增长。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短期看有道理,中期来看这样高的需求难以支撑,能在2~5年内保持这样高的需求就非常不易。必须看到,多年来国家一直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确是为了稳定经济发展态势,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争取时间。水泥行业千万不能误判而错失良机,要抓住这一窗口时间加快转型和升级。

  有的专家根据国外的现状,认为国内70%左右的产能利用率是比较理想的状态,甚至认为是“错峰生产”的前提。这可能导致社会对水泥行业“错峰生产”的目的产生误解,例如认为产业结构可以维持现状。实际上,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窑线产能利用率低和运转率低都是因产能严重过剩造成的不合理、不得已的生产管理状态。从企业年报上可以看到,先进企业如海螺水泥2014年产能利用率达到93%,还有的企业更高。当然,竞争力较弱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会低于70%。随着水泥市场需求下降,这些企业必将陷入困境。

  2.水泥企业发展从外延式规模扩张逐步转变为内涵式提质增效。在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激烈情况下,为了活下去,企业必须通过练内功、降成本、提高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通过兼并重组快速扩张的企业,通过文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对标,显着提高了经济效益(例如南方水泥)。虽然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是一个持续努力的方向,但是,可以预期,随着先进的新型干法工艺技术与管理方式的扩散应用,这种效益提升逐渐会趋向极限,企业间在这方面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

  3.合作共赢、避免恶性竞争的理念得到行业认同。技术供给的外部化和产能快速扩张,导致技术同质化的产能严重过剩,这是基础原材料水泥产业过剩的特点。严重过剩导致恶性价格竞争,损人不利己,没有赢家。经过较长长期的市场竞争后,大企业间逐步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共识,逐步放弃了“丛林法则”与“零和”竞争理念。毕竟,中华文化中有“不打不成交”的认知途径,西方文化中也有“打不倒的就是朋友”的处世理念。企业之间刚开始搞市场协同,后转变为争取政府支持,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进行区域停产限产、“错峰生产”,以缓解市场供需不平衡。更高层次的协同是通过参股融合,形成战略合作(例如中国建材入股海螺创业、同力水泥、山水水泥、亚泰集团,华润水泥入股福建省能源集团)。因此,和钢铁等其他严重过剩产业相比,2013年~2014年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条件下,水泥行业仍保持了700亿~800亿的盈利水平。这使得水泥产业在国家关注的5大产能严重过剩产业中“一枝独秀”。实践证明,这种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的协同减产限产方式(不是以企业或所谓行业利益为诉求),得到政府支持和社会认可。企业间股权融合、避免恶性竞争的合作方式,也是水泥行业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有益探索。


资讯编辑:徐艳 13764642251
资讯监督:宋丹丹 021-2609390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