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研究报告>正文

建筑行业竞争格局及风险分析

分享到:
评论

 20日,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对建筑行业进行了分析。

1、建筑行业概况

(1)建筑行业总体概况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11年,中国建筑业增加值32,02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79%,较上年增加0.09个百分点,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较为稳固。

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建筑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2001年以来,与建筑行业密切相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持续在15%以上高位运行,尤其2008年到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维持在24%以上。进入2011年,由于受国外欧债危机、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20%以上的高位。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471564亿元,较上年增长9.2%(参见图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23.6%。

2006-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1年,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背景下,受房地产、铁路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影响,建筑业增速下降,但在国家保障房、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支持下,建筑业整体上仍保持了10%的增速。根据统计显示,2011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020亿元,较上年增长10.0%;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241亿元,增长24.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72亿元,增长36.0%。

2006-2011年中国建筑业增加值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建筑行业的经营模式

受单纯建设施工利润较低的内在驱动,建筑行业的经营模式由施工承包、施工总承包到设计施工总承包、BT、BOT项目运营承包方式演变,建筑行业的横向分割被打破,综合性的EPC1、BOT2、BT3、BOOT4、CM5、PMC6、PPP7等模式在建筑业市场的比重逐步上升,利润重心向前端的项目开发和后端的运营转移。

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对建筑业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建筑市场互换、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关税减免和壁垒清除。较多外国工程公司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进入并迅速占领中国建筑高端市场。同时,通过并购整合培育起来的中国大型建筑企业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并利用自身优势打入海外市场,但目前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对低端市场。

目前,工程项目日益大型化、复杂化,使承包模式沿着工程建设的五个阶段—计划、组织、设计、施工和管理,向前或向后延伸,使建筑承包商从以施工承包为中心职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以管理监督为中心职能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工程总承包(EPC)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模式。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以来,规模不断扩大,已从化工、石化行业逐步渗透到建筑、冶金、电力、市政、交通等多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大型建筑企业每年约有30%-40%的合同采用了施工总承包模式。

随着中国基础设施的大举兴建以及公用事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以工程总承包(EPC)为主流模式延伸至BT、BOT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个BOT项目(深圳沙角B电厂项目)实施建设以来,经过多年发展,BOT融资模式已被业内所熟悉和普遍应用。BT模式作为BOT模式的一种演变,也逐渐作为政府公共工程的投融资模式。采用BOT、BT、PPP等工程建设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创新项目融资模式、项目管理模式和政府监管模式,而且通过强势政府与实力雄厚的企业之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能够实现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总体看,工程项目的承包模式主要经历了EPC、BOT、CM三大系列的演变,其他各种承包模式为其衍生组合而成。EPC系列更注重建筑企业的设计、采购和施工能力。EPC模式对中国产品与劳务出口带动能力较强,中国相对廉价的产品与劳务也形成了建筑企业EPC市场的竞争力;BOT系列模式相对注重建筑企业的融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CM系列模式更注重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及多方协调能力。

可见,项目管理能力及融资能力将是建筑企业抢占高端市场必备的核心竞争力。总体看,随行业发展成熟,建筑业承包模式形式多样并仍在不断创新之中,同时新的经营模式对建筑企业的前期融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及后期运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及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机场、地铁、公共汽车、轻轨等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市内道路、桥梁、高架路、人行天桥等路网建设,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电信、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公用事业建设等领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及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区域交流与协作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发展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些年,全国各地区城建资金来源和渠道日益丰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6422亿元,仅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68%;2011年,中国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投资51060亿元,同比增长5.9%,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上升至16.91%。

虽然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但其整体水平还相对落后。另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市政公共事业将迎来一个大规模的建设期,与之相配套的水利水电、能源交通、环保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也将加快建设步伐。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约7万亿元左右。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建筑企业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3、行业政策及竞争格局

(1)企业资质:

建筑企业只有在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资质等级是建筑企业的重要基础条件。建筑企业资质等级划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序列。

(2)竞争格局:

中国建筑市场存在四类参与者:“五大”央企、区域龙头、外资巨头以及众多中小建筑公司。

中国建筑业市场企业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建筑企业承接项目后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流动资金,加之EPC、BT、BOT等已成为建筑业企业主流的承包模式和获利模式,承包商融资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其承揽项目的核心因素。

4、建筑行业风险关注

(1)行业竞争风险:

中国建筑市场近年来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招投标制度下,建筑市场上存在着拖欠工程款、压价竞争和垫资施工的现象。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工程市场的价格竞争行为表现的更为激烈,很多建筑业企业为了保住市场或收回固定成本费用,不惜降让一部分利润以降低价格或以成本价低价竞标,使得中国建筑业的利润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

此外,垫资施工是工程发包方降低资金成本、转嫁经营风险、获取施工企业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当前很多发包方即使是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也会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垫资施工已经成为众多施工企业承揽项目的先决条件和难以回避的经营“陷阱”,它不仅会给建筑业企业带来一定的资金时间损失,也是建筑企业高负债运营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家对上述问题都进行了大力整治,但一个体系完备、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在中国尚未完全建立,导致整个建筑市场在此种竞争环境下,毛利率空间受到挤压。

(2)技术风险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过去很少涉及在跨海、长距离地下、高原等恶劣环境中施工,建筑物层高、体量等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小,而现在各种大体量、超高层等高技术含量工程的比例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施工技术风险也越来越突出。这类工程往往对项目设计、施工方案组织等技术要求非常高,极易出现项目投资、施工周期、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在中国各地陆续发生的安全事件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与建筑业技术要求相关,如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建设方面,上海、广州等地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地铁工程事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3)成本波动风险

建筑业上游行业主要是为建筑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的企业,如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等。2008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下游需求减弱影响,钢材价格出现了深度调整,大部分钢铁企业出现季度亏损。2009年,在国家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的支持下,钢铁行业逐步走出低谷,产量恢复增长,效益有所改观,国内粗钢表观消费创历史新高。2010年受欧洲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房地产行业调控等因素影响,钢材价格上涨动力并不强劲。2011年钢材价格呈现震荡下跌走势,全年钢材价格走势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季度至三季度前期,钢材价格呈现震荡企稳的走势;第二阶段是三季度后期至四季度,钢材价格呈现大幅下跌后弱势震荡的走势。2012年1季度,中国钢材市场基本呈现止跌企稳,谷底小幅回升局面。

钢材价格综合指数

资料来源:Wind资讯

水泥行业作为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其价格与整个经济周期关系密切。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带动了水泥需求较快增长,中国水泥产销量逐年提高。受原材料价格下降和产能充分释放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全国水泥平均价格较上年有所下降。2010年上半年水泥价格仍在低位平稳运行。下半年以来,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华东华南多省进行了限产限电、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刺激下半年水泥价格暴涨,2010年底,水泥价格攀升至540元/吨的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前三季度,水泥价格继续上涨,全国水泥价格指数均高于上年同期,在四季度,价格则出现回落。

近期中国国内水泥价格指数(当月同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劳务费用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家总体工资水平的上涨以及一些地方“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建筑业人工费用在不断上涨。

在建材行业原材料价格波动、通货膨胀以及建筑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下,建筑企业成本控制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建筑原材料的可替代性较小,建筑企业缺乏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厂商的议价能力,大多数企业的产业链条不够完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游厂商,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成本风险。另外,建筑业企业的管理成本、销售费用以及财务费用也在逐年增加,未来建筑业面临的成本风险较大。

(4)流动资金压力风险

建筑行业具有高负债运营的特点,由于建筑市场目前尚未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垫资施工是中国建设工程施工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承包方式。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施工企业常常面临巨大的流动资金压力和较重的债务负担。

5、行业发展趋势

建筑业发展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直接驱动着行业增长。2011年以来,随中国经济从上年强劲复苏的增长高点回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同时高通胀压力下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从紧,2011年四季度以来调控效应集中释放,在市场、库存和资金三重压力下,房地产企业不得不放缓项目建设进度,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上述三重因素下,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整体仍处高位。在此背景下,2011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增速达10.00%,较2010年的13.50%下降3.5个百分点。

进入2012年,由于受外围经济持续疲软,房地产调控基调从紧,以及政府路桥、铁路等基建投资持续下降影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趋势未改。2012年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5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增速较1-3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3.29万亿元,增长23.8%,增速较1-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4月份,中央项目投资0.41万亿元,同比下降4.1%,降幅较1-3月份缩小5.6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7.15万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较1-3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在上述背景下,建筑行业发展下滑风险进一步增大。

进入2012年5月以来,虽房地产投资仍呈下降趋势,但受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水利建设规模持续增长,铁路建设投资不断恢复,以及政府保障房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等利好因素支撑,建筑业下滑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从长远来看,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才刚刚进入中等水平,未来较长时间都将驱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城镇化方面,城镇化建设是建筑市场的亮点。根据《中央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国家将把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统筹城乡的力度作为未来农村发展的新战略,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城乡统筹工作的重点。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带来对房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需求,为建筑业开拓了市场空间。

工业化方面,目前中国基础设施水平依旧不高,尤其以区域不平衡更为明显。2009年以来,全国范围内获批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区域规划相继出台,形成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成渝经济圈”等板块。众多区域规划的出台与实施,将迎来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布局与投资,为建筑业企业带来较大的市场需求。

另外,政府继续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由于国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开发上所能获得市场空间将会扩大。

目前来看,短期内,受经济不确定性增大的影响,中国宏观调整也将处于灵活多变性。基于建筑行业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高,基建投资疲软,以及房地产投资继续下滑,加之其举债经营的特性对抵抗资金压力能力弱,建筑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但从长期看,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障性住房和城镇化建设等都为建筑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筑行业仍将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需求,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


资讯编辑:朱宇彤 021-
资讯监督:宋丹丹 021-2609390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