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资讯>名人名言> 用心用情 筑梦上关:成都院卿波的驻村故事

用心用情 筑梦上关:成都院卿波的驻村故事

分享到:
评论
摘要:

去年,经成都院党委研究决定,我被选派到茂县光明镇上关村任驻村工作队员,参与脱贫攻坚。2019年6月14日,经阿坝州委组织部批准,我被茂县组织部任命为上关村第一书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在上关...

去年,经成都院党委研究决定,我被选派到茂县光明镇上关村任驻村工作队员,参与脱贫攻坚。2019年6月14日,经阿坝州委组织部批准,我被茂县组织部任命为上关村第一书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在上关村的驻村工作已有一年有余。驻村期间,我在基层一线,到农户家中,同他们打交道、做朋友;我与乡村干部、驻村干部朝夕相处,共同奋斗,致力于上关村脱贫致富。

一份选择,风雨兼程

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开始,我知道,以前熟悉的工作和生活将一去不复返,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我的内心可谓悲喜交集。欢喜的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在基层一线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必将成为人生中的一段珍贵经历;焦虑的是,对于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我来说,如何才能不辱使命,更好地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一个挑战。

带着这份忐忑,我正式开始驻村工作。来的路上我的心里满是疑问,如何与群众交流?如何走进群众心中?如何让群众认可我?心中的疑问犹如一块大石头压在心中,尽管提前做了功课,心里仍有些不知所措。当来到光明镇时,镇党委书记郭建便迎上来握住我的手说:“欢迎、欢迎啊,就等你们来呢。”那时,我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我暗暗地为自己加油:“既然选择脱贫攻坚,便只顾风雨兼程。”

上关村是省级贫困村,地处群山之中,平均海拔1560米,林多地少,交通闭塞,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白岩灯组、上关子组、沟头组),共170户7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18人,贫困发生率达15.73%,2017年底人均收入仅为12100.69元。我深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句叮嘱,千斤担子

我的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在得知我被选派到上关村参与脱贫攻坚时,他在电话里嘱咐我:“你是在农村长大的,你对农村的情况是熟悉的,你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开展工作一定要入村随俗,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话虽简单,只有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困难得多。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第一书记,就要学会用脚去丈量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用眼去观察村里的发展状况,用耳去聆听村民的每一句心声,用心去体验村民的酸甜苦辣,用脑去谋划村民发展致富的对策良方。”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

早上6点刚过,电话响起,“喂,卿书记,你安排挖机帮我把路挖一下嘛。”电话那头是贫困户谢德贵,原来是他家正在修新房,路太窄,拉材料的车过不去。当天我就联系光明镇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到他家里协调处理此事,事后他还不好意思地说:“卿书记,大清早的,打扰你哦。”“没关系,我们驻村工作队24小时提供服务,有什么困难打电话给我就行了。”

谢德贵是村里今年3户预脱贫户之一,为帮助他顺利脱贫,我帮他申请了扶贫解困资金用于发展养殖业,同时他和他的儿子也通过务工、贩卖李子等方式增加收入。“我家里变化大着呢,新房盖起来了,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腰包也鼓起来了。”谈及村里几年来的变化,谢德贵感触很深,“驻村干部和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别说脱贫了,致富奔小康都不是梦。”

一份真心,满满肯定

郭友贵,是上关子组贫困户,今年已经82岁,他和老伴生活在一起,儿子在外务工、生活,算是半个空巢老人家庭。因此我把他列为贫困户中的“重点走访户”。

老人家年纪大了,记不住人和事,对于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难免犯糊涂对不上号,每每遇到上级检查的时候,他们总是答不上话或者答非所问,给我们的帮扶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村里的干部都劝我把政策、帮扶措施宣传给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做“明白人”回答问题,但我坚持,我的工作对象就是他,理应由他来回答问题。

后来,每次我到他家里走访时,我都会自我介绍:“老人家,我是上关村的第一书记卿波,是你的帮扶责任人。”对于他的家庭收入,我对照着他的“一卡通”存折,一笔一笔的跟他们解释和计算;对他家的帮扶政策和措施,我一条一条地念给他们听,一遍记不住我就讲两遍,渐渐地他们对“卿书记”印象深刻了。如今,每次在村里看到我时,老人家总会热情地招呼我,“卿书记,吃饭了没有啊?”、“卿书记,你坐一会嘛,我给你倒杯水喝。”

今年,国家扶贫办第三方调研组到他家调研,老人家准确地说出了我的名字,并且对帮扶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卿书记,把我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经常都来关心我们,好得很!”老人家翻来覆去的一句话,让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有多少真情,真心相待,换来的必定是真情回报。从他们肯定的声音中,从他们满意的笑容里,我得到了最大的鼓励,也收获了与村民的深情厚谊。

一份关心,温暖人心

今年8月11日16点,有村民打来电话说白岩灯组贫困户李小强家失火了。我们立即赶赴现场,与闻讯赶来的群众一同灭火,抢救重要财物,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坚持,火被扑灭,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也未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李小强家2017年就已脱贫,一场大火让这个刚刚有点起色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大火无情,人间有爱。看到这满脸绝望的家庭,驻村干部一边鼓励他积极面对困难,坚定信心,恢复生产;一边积极联系茂县民政局、住建局和光明镇政府,为其申请救助和房屋改造补贴共计23000元。

看着驻村干部对家里的帮扶,李小强有些哽咽:“不是你们(村民和驻村干部)来得及时,我家的损失就更大了,感谢你们的帮助,我会靠自己辛勤劳动来改善生活,就像脱贫一样,政府有平台,只要努力,我有信心!”

下一步,驻村干部还将继续争取政策,采取措施帮扶李小强巩固脱贫成效。

一分耕耘,沉沉收获

袁永勤是上关村贫困户中自力更生的代表之一,一家6口人,袁永勤是肢体残疾,他的母亲患有长期慢性病,手脚也不方便,他还有3个儿女。“这样特殊的一家人,一定很贫困,也一定很难脱贫。”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我心里是这么认为的。

“袁大哥,你的家庭是这样的情况,收入来源是什么?”

“卿书记,我和我的老婆都在南京务工。”

“你这样的状况还能务工吗?”看着他,我带着疑虑问道。

“当然能,我连摩托车都能骑呢。我虽然是残疾,但我觉得我可以靠自己挣钱。”他乐观而豁达,举止言谈间没有一丝消极。“党的政策好,又有你们驻村干部的帮扶,我得跟大家一起脱贫,一起致富,不能拖后腿。”他笑着说。

的确,现实往往比理想残酷,但奇迹却总在发生。袁永勤和他的家人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脱贫致富,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去创造幸福生活。他们自力更生的精神不仅感动着我们驻村干部,连村里的很多老百姓都说:“像袁永勤这一家子,的的确确值得村里的所有人学习。”

上关子组的贫困户郭玉明,于2014年被纳为精准扶贫对象,对于驻村干部帮扶他家的各项措施,他心里有一本“明白账”:

“党的政策好,中国电建成都院的帮扶措施也很好,今年的百合花节吸引了几千游客现场赏花,我还拍了视频给我在外务工的三个儿女看,他们也感受到了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

“我小儿子郭凤华想学个技能,驻村干部帮他申请挖掘机培训班,免费学,还拿到了证书。”

“我想发展种植业,驻村干部想方设法帮我和其他几家贫困户联系农业专家进行农业技术培训。”

“卿书记还帮我大儿子郭凤兵申请了就业补贴1000元呢。”

“各种医疗扶贫政策也对我们家庭非常有帮助,我们看病就医的支出比以前少多了。”

“我孙儿在读小学,每年都有教育基金补助,都是驻村干部帮忙申请的。”

虽然他没多少文化,没有拿手的技能,但他却是个勤劳、有想法、懂得感恩的农村汉子。如今,他凭借着自身的勤劳和驻村干部的帮扶已经实现脱贫奔康,在村子里盖起了一座3层洋房。

能扎根广袤的农村,能参与脱贫攻坚,能服务可爱的村民,是我的荣幸。帮扶工作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我将以“行至半山不止步、中流击水再奋进”的决心,以“绣花功夫”的细心、精心和恒心,把群众装在心里、任务扛在肩上、行动落在脚下,以百分之百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扑下身子,用心用情,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卿波为村民修建新居出谋划策


资讯编辑:常倩丽 13916196852
资讯监督:汪华 021-26093067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

相关阅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