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资讯>名人名言> 成都院李辉:战斗在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的“铁人”

成都院李辉:战斗在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的“铁人”

分享到:
评论
摘要:

11月的白格夜晚,清冷纯净,高寒缺氧,偶尔伴随着隆隆滑坡垮塌声,这样的场景,李辉已连续8晚经历了。“11.03”金沙江白格滑坡灾害以来,李辉一直坚守现场进行监视巡查,一刻都未曾...

11月的白格夜晚,清冷纯净,高寒缺氧,偶尔伴随着隆隆滑坡垮塌声,这样的场景,李辉已连续8晚经历了。“11.03”金沙江白格滑坡灾害以来,李辉一直坚守现场进行监视巡查,一刻都未曾离开。睡意昏沉中,他好像听到两个可爱孩子的清脆笑声,思念如风追向远方。

因为有了李辉的坚守,有了他及时向后方报告堰塞体的范围形态、规模方量、堆积结构等特征,为白格堰塞湖应急处置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最准确详实的资料。除此之外,还要冒着随时可能发生崩塌滚石的危险,深入滑坡下方区域,摸排二次堰塞体的形成机制、主要特征,调查白格滑坡二次滑动的机理,以便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次堰塞堵江,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都留下了他“铁人”般的模样

10月11日,白格滑坡首次堰塞堵江时,李辉正从成都赶往叶巴滩水电站现场营地的车上。

两天长途跋涉后,李辉于11日下午到达叶巴滩水电站营地,未做休整休息,当晚与叶巴滩设总张冲拉到白玉县,参加“10·11”金沙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会议,协同政府决策部门对堰塞堵江情况进行分析研判至深夜1点。第二天一早随同专家组出发,经过5个小时山路到达堰塞坝区域,守在堰塞坝上直至下午5点漫流,对溃堰初期过程进行了全面跟踪调查。

由于灾害发生突然,前线指挥部物资匮乏,在没有棉被没有热水的情况下,两天一夜时间吃下的唯一热食是一碗泡面。李辉与其他现场抢险人员一起围坐在篝火前度过了饥寒交迫的一夜,彻夜未眠。13日上午继续调查堰塞坝溃口发展状态、堰塞坝稳定情况、滑坡发展情况,连续不断观测堰塞体每一刻变化,拍摄到了堰塞体最新变化情况传回指挥中心。下午13时同联合指挥部工作组后撤途中遭遇大雪封山,艰难徒步10小时穿越原始森林,于晚上20时才返回白玉县城。那时的他,全身湿透、疲惫不堪,体力严重透支,但他还是强打精神将现场获取的资料进行仔细汇报。

10月13日早晨7:50,堰塞湖漫流十多个小时后,以777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通过叶巴滩坝址区。随着下游苏洼龙坝址流量持续平稳回落,标志着“10.11”白格滑坡堰塞湖应急抢险工作基本告一段落。项目部各专业人员先后回撤,李辉十分熟悉现场情况,便主动留下来参与洪水过流后的排险除危和地质设代工作。

第一次白格滑坡堰塞发生后第23天,11月3日下午6点多,叶巴滩电站设代处的值班人员刚吃过晚饭,像往常一样,大家都要来到办公室,记录一天的设代工作情况。这时,电话突然响起,是张冲打来的电话,告知原白格滑坡后缘可能发生了二次滑塌并堵江,情况危急,需要到滑坡区域进一步确认并评估影响。当晚19时,根据成都院和项目部要求,李辉即刻从营地出发,连夜赶往绒盖乡,与当地政府部门会合组成联合工作组并于4日上午9时第一时间到达堰塞体现场。本来安排他当天回撤至后方联合指挥部值班,但李辉为了更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及时收集现场第一手资料,义无反顾地主动申请了留守。

从11月4日至12日堰塞体过流,李辉一共在堰塞体现场坚守了9天8夜。这期间,李辉向后方传达了大量详实准确的现场信息。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手机传输各类文字快报、照片、视频、语音记录共计800余条信息,沟通电话平均每天达到40~50个,为后方应急处置方案的分析和编制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同时,也为成都院与政府应急处置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的信息沟通提供了重要纽带作用。

9天8夜坚守,关键时刻顾全大局,都彰显了他“铁人”般的精神

金沙江上游区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原始丛林密布,不乏野猪、黑熊等野生动物。11月的金沙江,两侧山顶白雪皑皑,太阳出来又异常干燥,下午的河谷常常风沙乍起,刀割一样抽在脸上,迷住眼睛;夜晚气温会降到零下5度,寒风刺骨。由于内外温差大,帐篷里布满水珠,睡袋都被沁湿。但这丝毫没有阻止李辉坚守的决心。

远离城市的繁嚣,常年与山川为伴,清苦孤寂的工作条件塑造了李辉等水电地质者坚毅沉稳、乐观从容的人生态度。在现场,没有生活用水,每天天刚亮,李辉从3130米高程下到堰塞湖边观察堰塞坝和水位上涨情况,顺便用冰冷的湖水洗脸。由于生活物资完全由人力长途跋涉背运到现场,饮用水的补给有时也会出现问题,只有喝堰塞湖的水来解渴。有人问他水好不好喝,他也不忘幽上一默:“金沙江的水没有想象中难喝……哈哈哈!” 乐观的性格、顽强的品质,在灾害面前更加闪光。

闪光的当然不止这些。他总是能够及时将现场的情况发送回项目部,并配合专家组完成堰塞坝可能发生渗透破坏的险情调查取证和分析;配合地方政府上报现场观测数据,与水利部门研究处置方案,并能根据个人经验和成都院专家建议,对不恰当的人工干预措施提出反对意见。他在沟通时,十分讲究技巧,向应急管理等部门介绍成都院承担包括唐家山在内十多个堰塞湖抢险除险与治理任务所积淀的丰富经验,也强调成都院在金沙江流域开展多个水电站勘测设计工作,更熟悉该区域水文气象、地形地质条件的情况,建议政府部门采用成都院人工泄流槽的设计方案。

项目部担心李辉的安全环境以及身体状况,想找人来进行替换。李辉说:“谁进来都是做同样工作,现在身体还能扛得住,现场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对我照顾得挺好的,另外,白玉县委胥东书记非常希望我留下来,这是对我个人的信任,也是对我们成都院的信任,从私人感情来讲,我也要留下来,陪他们一起坚守到最后。”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满是坚守下去、战胜灾害、忧民爱企的赤诚。

时间久了,大家还是很担心李辉的身体。李辉回答最多的就是“要等着挖掘机进来接我出去”,虽然只是一句玩笑,但也反映了当时整个抢险工程面临最艰难的状况。要完成堰塞坝的人工干预,首先必须争分夺秒打通从则巴沟到达堰塞坝的道路,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才能上坝,但天公不作美,连续几天降雪使山上的道路被冰雪覆盖,运送机械设备的车辆行走起来异常艰难;加之整个则巴沟高差较大,局部地段沟道狭窄,直到8日中午,施工单位才打通了从则巴村到达堰塞体的施工便道。夜幕来临,堰塞坝上终于响起了机械的轰鸣声,这是李辉一直盼望的场景。

堰塞坝前库水位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危险也在与日俱增,越来越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关注,不断有新闻记者进入堰塞坝区域。李辉作为前线指挥部的专家组成员,也是成都院在现场的唯一技术人员,很多时候要从专业技术角度对堰塞坝的基本情况和人工干预措施的成效进行分析解答。面对记者的采访,李辉尽量用普通的道理解释现在面临的情况,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及人工开挖泄流槽后堰塞坝溃堰后的变化发展趋势,消除大众的疑虑和误解。

从8日下午人工泄流槽正式开挖开始,直至11日下午4点,最后一批施工机械设备撤离堰塞坝,泄流槽开挖完成。12日早晨5点,李辉从现场发回照片,泄流槽迎来上游江水,堰塞湖水开始漫流,入水时间与成都院推算时间完全一致,中午12时,泄流槽全面过流,堰前水位比堰塞坝垭口低了近12米,人工干预有效减少库容约2亿立方米,危险度大为降低。此刻,李辉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可以安心撤离现场了。当晚十一点,李辉安全抵达叶巴滩电站营地,此时的他脸膛黢黑、胡子拉碴,略显消瘦,与往日意气风发、器宇轩昂的模样判若两人。

当大家对这位抢险英雄纷纷表示敬意时,李辉却说:“我只是适逢其会,换做其他同事,都会选择这样去做,作为成都院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好这项任务;往大一点说,为国家抢险救灾做点事情,理所应当。”多么质朴的话语,这正是成都院人在困难面前所展现出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写照。


资讯编辑:季幸 18017665087
资讯监督:汪华 021-26093067

相关阅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