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建筑网> 百年频道>资讯>名人名言> 东方锰都的“寻龙诀”

东方锰都的“寻龙诀”

分享到:
评论
摘要:

       花垣,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人称“一脚踏三省、湘楚西南门户”。花垣锰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之最,有&...

       花垣,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人称“一脚踏三省、湘楚西南门户”。花垣锰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之最,有“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美誉。沈从文笔下边城茶峒的人文景观便坐落于此。

       由于现代工业使矿产资源过度被开采,随之排放的废水导致原本清澈的花垣母亲河—“涧水溪、坝塘溪”逐步恶化臭化,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成城镇150万个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危房改造10万户,城镇棚户区改造27.76万套”关乎百姓的重点民生实事。由中国水电八局负责的花垣县城乡一体化一期工程,其中的重头戏就是“棚户区改造”与“黑臭水体治理”。

       2017年盛夏,水电八局第一批建设者奔赴花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己任,在“东方锰都”这片土地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龙决”。

“摸金校尉”——范思轶

       “摸金校尉”的雏形始于战国时期,精通“分金定穴”,最擅长的是找“墓”。他们的工作往往是在“动手”之前,利用自己掌握的风水之术,再结合对整个地区的勘探,精确的找到关键的“入口”,可以说他们扮演着“眼睛”一样的角色。

       我们项目上有位来自东北的“老铁”范思轶,身上散发着北方汉子典型大大咧咧、爽朗仗义的性格,别看他其貌不扬,却如“摸金校尉”一般身怀一门“分金定穴”的绝技。

       往往在工程项目开始前,总需要对开工前的附近地区进行现场的踏勘,以了解附近的居民、交通、水系等各种情况。而常规的踏勘工作不仅繁重重复,而且效率较低。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的“摸金校尉”使出了他的“分金定穴之术”,通过自学无人机的操作方法和航拍图像的拼接技术,让无人机成为了他的“眼睛”,也成了他施展神通的“法宝”。他利用无人机在施工区域上空拍摄多张像片,之后再将它们拼接成一整张航拍图,让人通过这张航拍图能够清楚地了解施工区域附近的实际情况。不仅效果更加直观,还大大缩短了踏勘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所学凝练为一本“宝典”,将整个无人机的操作到后期的拼接制作成一本操作手册,传授给了项目上其他有兴趣的同事们,带动了大家一起来加入了项目上科研创新的研究中。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老铁”已经将无人机航拍影像应用到了实际的踏勘工作中去,并且得到的成果航拍图也实际的应用到了现场的协调、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中去。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得到了项目给予的物资和技术支持,也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扬与肯定。

       “老铁”在科研中大胆创新,与他在平时的测量工作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测量的数据可以用海量来形容,不能有丝毫差错,一个数字错误,就会使整条线路与设计不符”,所以“老铁”工作起来心细如发。每天随日出而作,待日落而归,扛着沉重的仪器在各子项目上东奔西走是他的标准动作,放线定桩,反复进行测量保证放样的准确性,记录好数据,回到项目后也没见“老铁”闲过,不是在用CAD画地形图,就是在用网格法、横断面法计算土石方量。参加工作一年,“老铁”俨然成为能学、能做、能算的青年骨干,从不叫苦叫累,不仅是继承了“摸金校尉”的技术,更继承了那坚忍不拔的性格。

“搬山道人”——周翊

       搬山一派,最早在秦汉时就有雏形,但是兴盛于于清朝中叶,机关阵法是其所长,破解墓中各类机关很是拿手,最擅长“搬山分甲术”,熟悉各类风水地形的的弱点,对科学理论颇有研究,致力于将风水阵法等理论与科学理论结合起来。

       在花垣的棚户区改造工点中有一个给棚户区居民提供便利的项目——农贸市场。周翊就是农贸市场的管理人员之一,2017年毕业的他,黑色镜框上似乎还能看到他稚嫩的气息,但眉宇间已经透出了如“搬山道人”般非凡器宇的韧劲,在建设用地面积为12196.26㎡的农贸市场中,设计了地下一层停车场,基坑深度为6m,但是在基础施工前必须进行地质勘探和了解地下管线情况,由于棚户区年代久远,没有相关的地下管网资料,在人工探坑未能找到管线的情况下,周翊创新性的采用了“分山掘子甲”——探地雷达的方式摸清了地下管网的情况。

       农贸市场土方开挖时,“搬山道人”画出场了内开挖流程图,分阶段详细清晰地指明了土方开挖顺序,支护桩打桩顺序以及自卸车进出路线,运筹帷幄,洞悉全局,但是仍然出现了意外:在支护桩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塌孔和缩颈的情况,于是周翊结合了自己的“搬山填海术”,向领导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方案一: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方案二:采用全护筒旋挖桩。方案一比较经济,但由于回填土不够密实,可能会无法正常成孔;方案二造价虽然比较高,但是可以确保支护桩的质量。”

       看周翊胸有成竹,分析的头头是道,领导对周翊的“搬山填海术”赞不绝口。

       周翊正如“搬山道人”一样不怕困难,勇于挑战,这种“搬山”给他带来的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有的人是“我撞到南墙才会回头吧”,但是周翊身上散发着一种“我撞到南墙就把南墙撞穿”的精神,怀揣“搬山道人”这种精神的有志之士,正是我们中国水电八局在铸造精品之路上的中坚斗士。

“卸岭力士”——周子寒

       “卸岭力士”始自汉末农民军盗发帝陵,众力取利,人数少则成百、多可千数。大铲大锄、牛牵马拽、药石土炮,无所不用其极,即便斩山做廊、穿石为藏、土坚如铁、灌金箍,亦皆以外力破之。

       如果说周翊的工作经历是一部“凶猛成长”的科幻电影,那么刚参加工作的周子寒就更像是“屌丝逆袭”的励志连续剧,因为他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工作与现实的打击便一下让他跌入谷底。在刚开始现场的生产过程中总是被人嘲笑:“大学生,你懂现场吗?”,工作中工序、工法、图纸等接踵而至的问题也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在冷嘲热讽中他便有了前所未有的迷茫。然而“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自感千难万难。”从那时起每天都能在现场见到一个小伙子拿着本子,记录工作心得,晚上回到项目别人都休息了,就见周子寒在办公室复盘一天的工作,然后查规范,看图纸,自学CAD。在师傅的帮助监督下,他开始写周计划和负面清单,使他的工作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渐渐开始了有总结有计划的工作,这样的方法也一直在花垣项目延续和普及。

       花垣项目是一个PPP项目,PPP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边设计、边施工,周子寒便在项目领导们的带动下积极参与社区民意调查,响应工程局“走出围墙干工程”的战略方针。即使炎炎夏日,在花垣的社区和工地的现场都有他前进的脚步;即使是口干舌燥,也不能阻止他向工程前辈们请教的声音;即使是前方荆棘丛丛,也不能湮灭他乘风破浪的信心。工作一年多,他与混凝土司机争过,与现场代班工人吵过,与材料商吼过,也因为做错事被师傅劈头盖脸的骂过。他在迷茫中挣扎,在挣扎之中,寻找突破口,去一点点了解自己的工作,慢慢独自承担起职责,凝聚自己的心血,磨出披荆斩棘的锋刃,正如“卸岭力士”黑夜渡断桥,茹苦领痛,日复一日。再苦再累依然锐气十足的周子寒在大家的见证下变成了一位合格的现场施工管理者。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自营项目一改常态,以工区管理责任制划分的管理模式使周子寒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生产经理”,负责棚户区改造次干道项目的他,前期准备工作可谓亦步亦趋,不仅要克服恶劣的环境、不稳定的气候,还需与很多“牛鬼蛇神”斗智斗勇:路内水系要做排水,挖出石方要破除,村民有情绪还要去调解......“屌丝逆袭”的剧情依旧在上演。

       “卸岭力士”周子寒也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文艺青年,在身心疲惫之余,《海阔天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像风一样自由》一首首发自的“灵魂”弹唱用他嘶哑的男中音告诉我们:“那些打不倒你的,终究会让你更加强大”。就好似“卸岭力士”斩山做廊、穿石为藏时永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伴着周子寒在他逐想的路上越飞越远。

“发丘中郎将”——谢梦露

       “发丘中郎将”到了后汉才有,又名发丘天官,古代经常以当铺的朝奉,古董商等身份为掩饰。不轻易出手,多混迹于政府部门。

因为一张与女神“玛丽莲梦露”的合影,谢梦露这个看似文弱的小姐姐被大家尊称为“玛总”,不要被她温柔的外表所迷惑,她身上焕发着与生俱来的炳灵与英气,平易近人的亲和力、与朋友交往时大大咧咧的女神梦露与工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玛总给人鲜明的反差。

       受国家政策不断调整,一系列规范PPP的红头文件接连下发,我们项目遭受的打击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作为项目“发丘中郎将”的玛总总是挺身而出,每晚在办公室做足第二天的准备工作,白天“混迹”于花垣县各个单位口子,瘦弱的身躯总是抱着厚重的资料,不断与各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交涉。在波及甚广的项目清库甄别中,先后两次调整可行性研究和两评一案的修订和批复、调库等合法合规性工作,使得项目保留下来。虽不能做到项目总投资毫发无损,但择优选择建设的子项目均能有运营资金流或专项财政配套资金支付。如今,她又投身进入项目概预算工作,从图纸审查优化、概算审核、预算对比分析又开始了。作为项目推进的“老大难”问题--电力改迁,她上午电力局、下午财政局,晚上总结汇报,从土建预算跨界到电力预算,不变的是办公室那盏彻夜常亮的台灯......

       “挟风鹰隼凌空下,鹜绕奇峰接碧天”花垣是一片貌美如画的土地,同批建设花垣的除了“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中郎将”外还有许多无名的八局豪杰,他们自诩“一块砖”,一块一块的汇成了整个壮美的电建河山,他们身上闪烁中国电建建设者们积极进取,团结一致,热情奉献,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一起用自己青春谱写着关于花垣的“寻龙决”,把花垣建设成真正的“花园”,把绿水青山上交给祖国!

 


资讯编辑:常倩丽 13916196852
资讯监督:汪华 021-26093067

相关阅读

为你推荐